menu-icon

最新動態

牛樟樹 - 牛樟菇的宿主

牛樟樹 - 牛樟菇的宿主

2016/12/05

     牛樟樹(Cinnamomum kanehirae)為樟科(Lauraceae)、樟屬(Cinnamomum)的珍貴台灣特有種樹種,屬於常綠闊葉大喬木,因其樹幹通直、樹體高聳,以「牛」樟稱之,分佈於台灣海拔450-1800公尺之山區。牛樟樹木材以含松油醇為主,具樟腦香味,可抗蟲防蛀,不易腐朽,材質細緻、紋理交錯,且鉋削加工容易,為高價值的傢俱及木刻藝品用材。


     台灣的樟屬樹木早年就被開發利用,清朝時,就有伐採樟樹(C. camphora)的歷史,日治時代,於1899年建立樟腦專賣制度,當時的樟樹數量豐富,牛樟樹的幹油被視為低等產品,得以免於砍伐,此時牛樟樹的天然族群仍相當可觀。國民黨遷台後,約民國35-40年起,大面積的森林遭砍伐卻未進行牛樟樹的造林,導致牛樟樹族群的日漸枯竭。近20年來,在牛樟菇熱潮的襲捲下,更讓牛樟樹的生態面臨嚴峻的挑戰。


     牛樟菇是牛樟樹上目前唯一發現的木材腐朽菌,是引起牛樟樹木材腐朽及心材中空的元凶,但由於牛樟菇價格昂貴,人們已不把其當成病原菌。在天然林中,腐朽中空的牛樟樹幹就可看到牛樟菇的身影,雖然牛樟菇不會侵害牛樟樹活的組織,受牛樟菇感染的牛樟樹外表也看不出病態,但因木材腐朽,容易風倒,牛樟菇可說是牛樟樹風倒的幫凶。


     近年來,因牛樟菇被認為具有諸多功效,而牛樟木為牛樟菇的培養木,使其身價暴漲,由每公噸新台幣3萬飆漲至40萬元,更引起山老鼠的覬覦,目前牛樟樹被盜伐的數量約有500-600公噸。


     牛樟菇盜採者會將牛樟樹幹開洞,以利進入中空的樹幹(俗稱的開窗戶),或將樹木伐倒以便採取菇體。在過去伐倒的牛樟木多留存在林地中,近年來也陸續流落到外界,大部份是經由盜伐者將樹幹切成可搬運的大小非法搬出,這些倒地的牛樟木可能已受牛樟菇感染,若經適當的環境管理,也可長出牛樟菇。然而,近年來可獲得的牛樟木材日漸稀少,盜伐盜採者更變本加厲,挖取存留在林地的牛樟樹根部,讓原本可由根部萌芽的機會也消失,這種伐木挖根的行為幾乎斷絕了牛樟樹的生路。


資料來源:新圖解牛樟菇

箭頭
回列表